Nat. Commun.:共价有机框架内的La-Ni双金属位点用于光催化CO2还原

摘要:武汉理工大学刘曰利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克强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汪圣尧教授通过配体辅助的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一种高CO产率的双金属光催化剂
利用光催化CO2还原技术驱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CO、CH4和HCOOH等衍生物,是最有前途的CO2转化途径之一。如何设计和制备具有高转化率、高选择性的光催化材料是目前的研究重点。近日,武汉理工大学刘曰利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克强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汪圣尧教授通过配体辅助的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一种高CO产率的双金属光催化剂。


金属单原子(SACs)具有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可调的电子环境、高的电荷转移效率,金属双原子催化剂(DACs)具有独特的双原子位点和电子特性,相邻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够提高催化活性,而且可以显著降低CO2吸附和反应中间体的形成能,在光催化还原CO2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将金属单原子锚定在合适基底上,实现单原子催化剂的双功能设计与电子环境调控,充分发挥双原子催化剂的特性,是实现高效光催化性能的核心关键。共价有机框架(COFs)由于有序孔隙结构的限制作用和丰富的表面基团,为单金属原子的锚定和功能化设计提供有利条件。

本文提出通过双原子协同效应整合光学和催化活性中心的新策略,赋予催化剂身兼高效光吸收和高效电荷分离的双重特性,实现高性能光催化还原CO2。采用静电驱动自组装方法,利用配体菲啰啉的辅助连接,巧妙地设计合成原子分散的双金属光催化材料LaNi-Phen/COF-5。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结构证明La单原子位点作为光诱导产生载流子的光活性中心,Ni单原子位点作为高选择性CO2-to-CO还原的催化活性中心,且单分散的La-Ni双原子位点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该结构在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同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光生电荷的复合率。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中,不存在任何光敏剂的情况下,CO的产率为605.8 μmol g-1 h-1,相比于纯COF-5胶体提升15.2倍,CO产物选择性高达98.2%,且具有优异的光催化稳定性。

图片

LaNi-Phen/COF-5催化剂自组装流程图(a);光催化CO2还原示意图(b)

该双金属光催化材料LaNi-Phen/COF-5综合利用金属单原子效应、双原子催化剂的协同作用以及COF的高度可设计性,具有高光吸收率、高催化活性和高产物选择性等优点,有效地光催化还原CO2面临的瓶颈问题,为双功能化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设计以及高效太阳能CO2转化与利用技术提供新思路。

图片

LaNi-Phen/COF-5催化剂的HAADF-STEM图像(a-b);光催化CO2还原CO (c)、H2 (d)产率曲线;LaNi-Phen/COF-5催化剂光催化CO2还原过程电荷传输示意图(e)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1],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周敏、王志青和梅傲寒。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刘曰利教授和陈克强教授团队在Angew. Chem.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柔性COF-5薄膜分子间重构与超高化学电阻湿敏性能研究的文章 [2]。该工作所组装的湿度传感器可以实现4个数量级的电阻变化,且在180°弯折条件下仍具有一致的湿度响应和线性关系。COF-5薄膜组装的湿度传感器可实现指尖靠近以及贴附在医用口罩外侧5分钟内呼吸的湿度信号的准确监测。在大气环境中保持一周,湿敏性能没有发生明显衰减,表现出良好的长期工作稳定性,在呼吸监测和非接触开关等领域表现出巨大潜力。

图片

基于COF-5湿度传感器传感机理与呼吸检测及非接触开关应用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using La-Ni bimetallic sites within a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Min Zhou, Zhiqing Wang, Aohan Mei, Zifan Yang, Wen Chen, Siyong Ou, Shengyao Wang*, Keqiang Chen*, Peter Reiss*, Kun Qi, Jingyuan Ma, Yueli Liu*
Nat. Commun., 2023, 14, 2473, DOI: 10.1038/s41467-023-37545-2


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bromide 光化学反应仪 广东工业大学 插烯反应 光化学反应釜 ​Angew 南开大学 四川大学 自由基 东京大学 羧化反应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同济大学 寡聚物 多电子 布里斯托大学 糠醛 氮杂环丙烷 Au-CeO2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上海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重庆大学 OER 开普敦大学 平行光反应仪 JACS 香港城市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氟聚合物 中国矿业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复旦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可换光源 香港大学 Nature 水制氢 光催化产氢 福州大学 芝加哥大学 烯烃 光电催化 臭氧氧化 阿德莱德大学 氮化硼 g-C3N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β-内酰胺 酮烯胺 江苏大学 偶氮苯 光电共催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硼化 浙江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 安徽大学 加州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微通道反应器 光合成生物学 西湖大学 康奈尔大学 前景 三甲基氯硅烷 光催化反应器 吉林大学 剑桥大学 甲烷 光催化 电化学 中国科学院 光流体反应器 贵州大学 山东大学 曼彻斯特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聚合物 郑州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水裂解 光诱导 磁力搅拌器 CO2还原 光化学衍生装置 二维富勒烯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Science 偶联 光催化交流研讨会 陕西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 光氧化 喹啉 光催化水分解 中山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 叠氮化物 水凝胶 钍簇 氢烯基化 光生电荷 有机 光合成 光化学 光催化氧化 华南师范大学 光催化产业化 华中师范大学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工业级光流体反应器

182213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