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那娜团队: 简单高效构建原子级厚度纳米片, 增强光催化CO₂还原

2023-03-15
摘要:北京师范大学那娜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采用“级联电喷雾 (ESI)-退火”制备方法,简单构建了原子级厚度的 VO–I–BiOCl/BiOI 异质结纳米片,实现了氧-碘双空位与界面电场的协同作用增强光催化 CO₂ 还原

图片


太阳能驱动的 CO₂ 在水中光还原为碳中和燃料,在能源再生、能源储存和缓解日益增长的 CO₂ 排放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由于缺乏活性位点和 CO₂ 动力学缓慢(C=O 解离能极高,约为 750 kJ mol⁻¹),导致 CO₂ 光催化转化效率低。

此外,在 CO₂ 光还原过程中,光生电子和空穴容易重新复合,电荷分离效率低,限制了 CO₂ 光还原的应用。

双空位与界面电场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 CO₂ 光还原效率,但受到热力学制备、晶格失配和组分选择等严格限制。这也给高性能光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增加了更多挑战,对合成方法要求也越来越高。继而,在保证高性能光催化效率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在寻求简单高效的合成技术。


日,北京师范大学那娜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采用“级联电喷雾 (ESI)-退火”制备方法,简单构建了原子级厚度的 VO–IBiOCl/BiOI 质结纳米片,实现了氧-碘双空位与界面电场的协同作用增强光催化 CO 还原。

图片

Scheme 1. Illustration of the synthesis of atomic-thin 2D heterojunction of VO–I

工作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证明界面电场的成功构建,加速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和转移。此外,氧-碘双空位调节了表面电子结构,降低了活化能势垒,形成了稳定的速控步 *COOH 中间体。在双空位与界面电场的协同作用下,该超薄纳米片能显著增强 CO₂ 对 CO 的选择性还原,且提升的催化性能分别是 BiOCl、BiOI 和单空位 VO-BiOCl/BiOI 和 VI-BiOCl/BiOI 的 31.9 倍、24.5 倍、2.59 倍和 1.25 倍。这些结果为氧-碘双空位与界面电场的协同作用提高太阳能驱动的光转换提供了启示和理论指导。
图片

Scheme 2. Reaction mechanism of synergism of oxygen–iodine binary vacancies with the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该成果以 “Synergism of oxygen–iodine binary vacancies with the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enhancing CO₂ photoreduction over VO–I-BiOCl/BiOI atomic-thin nanosheets”(《一种双空位协同内建电场的原子级厚度纳米片用于增强光催化 CO₂ 还原》)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出版的材料化学权威期刊 J. Mater. Chem. A 上,并入选为期刊热点文章。
图片

论文信息

Synergism of oxygen–iodine binary vacancies with the interfacial electric field: enhancing CO₂ photoreduction over VO–I-BiOCl/BiOI atomic-thin nanosheets

Juanjuan Wei, Hongliang Dong, Yixuan Gao, Xiao Su, Hongwei Tan, Jingjing Li, Qi Zhao, Xiaowen Guan, Zhonglin Lu, Jin Ouyang and Na Na*(那娜,北京师范大学)
J. Mater. Chem. A., 2023, 11, 4057-4066 
https://doi.org/10.1039/D2TA08812F


图片
魏娟娟 

北京师范大学

本文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宁夏师范学院教师,长期从事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开发及催化应用研究,尤其致力于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氮还原、析氢析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 SCI 收录刊物论文 10 余篇,撰写教材 1 部,公开和授权专利 3 项。主持宁夏重点研发项目和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多项,2020 年入选“宁夏青年科技托举人才”工程。

图片
那娜 

北京师范大学

本文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研究兴趣点为光谱、质谱技术研究分析检测新方法,发表 SCI 论文 129 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Fun. Mater.、Chem. Sci.、Small、Anal. Chem.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71 篇,授权发明专利 9 项。现任中国化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委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编委,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分析测试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实验室》青年编委。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 CAIA 一等奖(一完成人)”等奖项。


查看更多
相关阅读
热门标签
华中师范大学 电化学 g-C3N4 陕西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芝加哥大学 光氧化 三甲基氯硅烷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自由基 前景 光催化交流研讨会 厦门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开普敦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β-内酰胺 Science 聚合物 布里斯托大学 可换光源 寡聚物 甲烷 bromide 南京理工大学 氢烯基化 ​Angew 安徽大学 武汉大学 江苏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水裂解 普林斯顿大学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光电催化 光化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剑桥大学 工业级光流体反应器 华中科技大学 有机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多电子 康奈尔大学 水凝胶 CO2还原 华东理工大学 二维富勒烯 西湖大学 硼化 平行光反应仪 加州理工大学 光化学衍生装置 氟聚合物 光合成生物学 插烯反应 叠氮化物 光催化氧化 曼彻斯特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偶联 同济大学 光电共催化 光催化产业化 福州大学 Au-CeO2 新加坡国立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东京大学 烯烃 水制氢 四川大学 OER 臭氧氧化 Nature 光生电荷 北京大学 磁力搅拌器 华南师范大学 喹啉 香港大学 阿德莱德大学 偶氮苯 氮杂环丙烷 光催化产氢 JACS 酮烯胺 山东大学 光化学反应釜 光催化 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 南开大学 重庆大学 光化学反应仪 光流体反应器 糠醛 吉林大学 光催化反应器 贵州大学 清华大学 光催化水分解 复旦大学 郑州大学 钍簇 羧化反应 氮化硼

1822130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