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印度理工学院/塔斯马尼亚大学: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芳基氯与烷基卤化物的交叉亲电偶联反应
近日,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的Debabrata Maiti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Alex C. Bissember团队报道了一种简易的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C(sp²)─C(sp³)交叉亲电偶联反应(XEC),可实现多种芳基氯与烷基卤化物的选择性偶联。该策略通过双齿配体2-(1H-咪唑-2-基)吡啶的设计,巧妙融合了1H-咪唑基团的强σ-供电子能力与吡啶单元的中等π-受电子能力。这些模块化组分的协同作用满足了关键基元步骤的电子需求,特别是同步实现了烷基自由基生成(通常较快)与低价镍物种对芳基氯的氧化加成(通常较慢)的动态平衡。此外,通过相关药物分子(非诺贝特、吲哚美辛和依托考昔)的后期衍生化以及连续流体系的十克级规模合成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反应的实用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
经典金属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约占工业界C─C键形成反应的半数,彻底变革了化学合成领域。在这一持续演进的研究方向中,镍催化双碳亲电试剂偶联技术的最新突破,无需依赖有机金属偶联试剂,开辟了令人瞩目的崭新维度。该技术通过创新策略实现了广谱芳基与烷基亲电试剂的直接偶联,成功构建了C(sp²)─C(sp³)键。然而,由于存在超化学计量金属还原剂的需求,从而限制了其扩展性(Figure 1a)。近年来,通过直接输入光子或电能,镍催化XECs在构建新型C(sp²)─C(sp³)键的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避免了化学计量的有机金属试剂或过量金属还原剂的使用(Figure 1b)。此外,芳基氯是最廉价且商品化程度最高的芳基亲电试剂,然而在金属催化的XECs中却鲜有应用,主要是由于C─Cl键较高的活化能障导致氧化加成步骤受阻(Figure 1c)。现有光氧化还原催化方法仅适用于杂芳基氯,因该类底物通常比普通氯代芳烃更具反应活性。在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C(sp²)─C(sp³) XECs体系中,解锁芳基氯实用底物类型的最重大挑战在于:如何构建具有足够反应活性的催化体系,同时维持官能团兼容性与交叉偶联选择性。基于此,Maiti等团队认为,要实现广谱适用、高选择性的芳基氯-烷基卤化物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XECs,必须设计新型催化体系。众所周知,在可见光存在下,通过光氧化还原催化剂的还原淬灭,大量廉价的三烷基胺很容易产生α-氨基烷基自由基。该类自由基可促进烷基卤化物的卤原子攫取(XAT)生成烷基自由基,其可同步进行镍催化循环与光催化循环。受此启发,近日,Maiti等团队报道了一种简易的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C(sp²)─C(sp³)交叉亲电偶联反应(XECs),可实现多种芳基氯与烷基卤化物的选择性偶联(Figure 1d)。
(Figure 1,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首先,作者以芳基氯衍生物(1a)与烷基溴衍生物(2a)作为模型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了大量的筛选(Figure 2)。筛选结果表明,当以(Ir[dF(CF₃)ppy]₂(dtbpy))PF₆作为光催化剂,NiBr₂·glyme作为金属催化剂,L22作为配体,Et₃N作为XAT试剂,蓝色LEDs(440 or 456 nm)作为光源,CH₃CN作为溶剂,在35 ℃下反应,可以59%的收率得到C(sp²)─C(sp³)偶联产物3a。同时,这一相对冷门的配体所展现的增强反应活性与选择性,可能源于其结构赋予的固有电子协同效应,该效应高效促进了氧化加成步骤。基于这一潜力配体,Maiti团队构建了兼具电子与空间多样性的PyIm配体库。在此催化体系中,配体L23与L24展现出最优性能,分别以86%与78%的收率获得交叉偶联产物3a(Figure 3c)。
(Figure 2,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其次,作者提出了两种合理的芳基氯与烷基卤化物的XECs机理(Figure 3a与Figure 3b)。在每种催化体系中,均涉及两种协同催化的循环过程,即光氧化还原循环与镍交叉偶联循环(选择性地生成交叉偶联产物)。该催化体系的效率取决于两大关键步骤的相对速率,即烷基自由基的生成速率与低价镍物种对芳基氯的氧化加成速率。在可见光照条件下,(Ir[dF(CF₃)ppy]₂(dtbpy))PF₆(A)将生成高能三线态激发态Irᴵᴵᴵ配合物B。配合物B通过单电子转移氧化三乙胺,生成三级胺自由基阳离子8与还原态Irᴵᴵ配合物C。自由基阳离子8经去质子化生成碳中心α-氨基烷基自由基9,其通过卤原子攫取过程,生成开壳层烷基自由基10。同时,采用微调的PyIm配体L23,可实现低价镍配合物的高效氧化加成,从而生成[LnNi(II)]配合物5。烷基自由基10与[LnNi(II)]配合物5反应,生成[LnNi(III)]中间体6。中间体6经还原消除,从而获得目标的交叉偶联产物3,并再生[LnNi(I)]配合物7。
(Figure 3,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紧接着,作者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Figure 4)。首先,发光淬灭(Luminescence quenching)实验结果表明,光激发催化剂仅被三乙胺淬灭(Figure 4a)。这证实反应存在一条主要的路径,即三乙胺通过动力学倾向性主导的还原淬灭过程,高效淬灭光催化剂(Ir[dF(CF₃)ppy]₂(dtbpy))PF₆。基于芳基卤化物未发生消耗以及荧光淬灭实验结果共同表明:在该反应条件下难以形成芳基自由基。由此推测,低价镍物种通过双电子过程对氯代芳烃1a发生氧化加成更具合理性。自由基捕获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涉及由烷基自由基参与的单电子路径实现XEC的机理(Figure 4d)。其次,L23、PyPyz与diOMebpy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富电子配体(diOMebpy/PyPyz)倾向于生成混合产物,且对特定自偶联产物存在偏好。相比之下,设计的PyIm配体以优异的收率获得所需的产物,几乎不形成自偶联产物(产率<3%)(Figure 4c)。因此,当使用PyIm配体的N-甲基类似物进行反应时,交叉偶联完全无法进行,表明了配体结构中弱酸性N-H质子可能通过去质子化/质子化平衡,调控镍活性中心的立体电子性质(Figure 4c)。
(Figure 4,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随后,作者对芳基卤的底物范围进行了扩展(Figure 5)。研究结果表明,一系列不同取代的芳基氯与杂芳基氯,均可顺利进行反应,获得相应的产物3a-3z和3za,收率为61-94%。其中,一系列活性的基团,如卤素、烷氧羰基、羰基等,均与体系兼容。其次,不同取代的杂芳基溴,也是合适的底物,获得相应的产物3zb-3ze,收率为60-79%。此外,该策略还可用于一些药物分子的后期衍生化,如非诺贝特、吲哚美辛和依托考昔,获得相应的产物3zf-3zh,收率为65-75%。
(Figure 5,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此外,作者还对烷基卤的底物范围进行了扩展(Figure 6)。研究结果表明,一级/二级/三级卤化物,均可与芳基卤顺利进行反应,获得相应的产物4a-4h,收率为81-92%。值得注意的是,经连续流反应参数优化,该金属光氧化还原XEC技术成功实现十克级规模制备产物3a(收率79%),在0.28 mL·min⁻¹流速(停留时间35分钟)下稳定运行。
(Figure 6,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总结
印度理工学院孟买分校的Debabrata Maiti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Alex C. Bissember团队报道了一种简易的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C(sp²)─C(sp³)交叉亲电偶联反应(XECs),实现了多种芳基氯与烷基卤化物的选择性偶联。该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双齿配体2-(1H-咪唑-2-基)吡啶的精准设计,巧妙融合了1H-咪唑基团的强σ-供电子能力与吡啶单元的中等π-受电子能力,成功活化了传统偶联中低反应性的芳基氯。在温和条件下,该改性配体体系实现了金属光氧化还原催化XECs,同时规避了关键试剂需求:外源金属还原剂/添加剂、湿敏性硅烷试剂和复合配体体系。此外,通过对相关药物分子(非诺贝特、吲哚美辛和依托考昔)后期衍生化以及连续流体系的十克级规模合成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反应的实用性。
论文信息:
Metallaphotoredox-Catalyzed Cross-Electrophile Couplings of Aryl Chlorides and Alkyl Halides: Harnessing the σ-Donor/π-Acceptor Synergy of a 2-(1H-Imidazol-2-yl) pyridine Ligand
Pintu Ghosh, Sudip Maiti, Nina Gunawan, Bikiran Pal, Ankan Ghosh, Alex C. Bissember, Debabrata Maiti
Angew. Chem. Int. Ed.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术文章转载分享,不做盈利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