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印韩4所高校合作:无催化剂光/电合成实现超越100%法拉第效率
近日,印度古鲁那纳克戴夫大学Arun Sharma,韩国延世大学Woojae Kim,韩国汉阳大学Hyungjun Kim和韩国浦项科技大学Hyunwoo Kim共同提出了一种无需催化剂,光/电协同活化便可成功实现惰性分子的独特转化的新策略。在温和条件下,光激发产生的中间体经电化学氧化后形成高亲电活性物种,与弱亲核试剂反应后可以高效构建多种杂环化合物。相关成果发表于J. Am. Chem. Soc.
研究背景:近几十年来,光化学与电化学技术在有机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光电催化技术将光/电化学过程整合于单一催化体系,通过单电子转移(SET)机制实现了特殊反应活性与选择性的精准调控。光电催化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运行:其一,替代传统光氧化还原催化中具有化学干扰性的氧化剂/还原剂来解决特定挑战;其二,对单一催化剂进行电化学与光化学的串联激活,获得极强的氧化或还原电位,从而在温和条件下实现惰性化学键的活化(Figure 1a)。其中,选择最优的光/电催化剂来实现特定功能至关重要。为突破光电催化的现有边界,作者开发了一种无需光催化剂的新型氧化还原策略:通过底物的直接光活化引发化学反应,随后对光生中间体进行电化学氧化,从而解锁独特反应活性。基于此,作者重新审视了可产生易氧化中间体的经典光化学反应,尤其关注高活性对醌甲基化物(QM)中间体(3)。这类中间体经电化学氧化后,能形成更具亲电性的自由基阳离子中间体4。在无催化剂的光激发电合成策略中,通过p-QM中间体的氧化反应,成功实现了表观法拉第效率(FE)超过100%的转化。
(Figure 1,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反应设计与开发:为验证初始假设,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醌类化合物1与苯乙炔5在蓝光照射前后的氧化还原行为(Figure 2A)。蓝光照射2分钟1与5混合物后,1.30 V处出现不可逆氧化峰,且延长光照时间会导致该峰电流增强。这说明光引发的Paternò–Büchi[2+2]环加成/开环过程生成了对醌甲基化物中间体6,进一步氧化形成自由基阳离子4。为证实4的亲电特性,作者设计了以乙腈为亲核试剂的Ritter型反应。在分隔电解池中,以碳毡为阳极、铂片为阴极,LiPF₆为电解质,使1与5在乙腈溶液中反应(Figure 2B)。经过系统优化,在5.0 V恒电压和蓝光照射条件下反应15小时,噁唑产物7的产率达到68%(Figure 2B,entry 1)。在恒电流条件下,表观FE高达120%(entry 2),这一现象暗示该反应存在独特的链式反应机制。
为探究高FE值的机理本质,作者以原位生成的p-QM(6)为底物进行批量电解实验(Figure 2C)。光照条件下产物7的表观FE达157%,显著高于暗态反应的64%。暗反应可能通过6醛基C-H键的氢原子转移(HAT)路径进行,而光照大幅提升的FE值则指向氧化还原链式机制。这些结果不仅证实p-QM是关键中间体,更揭示光照具有双重功能:既促进中间体生成,又通过链式传递使每个电子输入驱动多轮反应。
(Figure 2,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机理研究:基于实验观察,作者提出以下反应机制(Figure 3A):光激发苯醌与炔烃发生环加成生成对醌甲基化物中间体6,再经电化学氧化形成高亲电性自由基阳离子4,随后经历Ritter型亲核进攻、环化、1,2-芳基迁移及消除等步骤,最终还原得到噁唑产物7。为解释表观FE值超100%的现象(路径A),作者推测存在6与10间的单电子转移(SET,路径B)构成氧化还原链式循环。DFT计算显示基态6与10的SET能垒过高,而激发态6*的SET能垒显著降低。飞秒瞬态吸收(fs-TA)实验证实,400 nm光激发使6先跃迁至S₃(π-π*)态(480-730 nm宽吸收),经0.4 ps内转换(τ₁)至S₁(n-π*)态(520 nm特征峰),随后通过29 ps系间窜越(ISC)到T₃态并快速弛豫至T₁态。纳秒瞬态吸收显示T₁态寿命为12.0 ns。这些结果共同揭示了光解作用的三重功能:引发关键中间体生成、通过三重态促进SET、驱动氧化还原链式循环,从而显著提升整体转化效率。
(Figure 3,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底物适用范围:在确立最优反应条件与机理后,作者系统考察了噁唑类产物的底物普适性(Table 1)。炔烃适用范围有芳基炔烃(11-17),烷基炔烃(18-23)。反应可在液态腈类(如乙腈、苄腈)溶剂下顺利进行(24-25)。醌类底物拓展到2-甲基苯醌及2-卤代苯醌等衍生物(32-35)。另外,该方法还成功应用于非甾体抗炎药类药物(36-37)与非诺贝特(38-39)等药效团的噁唑官能化修饰,突显该方法在生物活性分子结构改造中的实用价值。
(Table 1,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萘酚类亲核试剂的普适性研究:为验证该光激发电合成平台的通用性,作者进一步考察了2-萘酚作为替代亲核试剂的应用(Table 2)。通过调整优化条件,采用化学计量萘酚替代溶剂级腈类,在2.0 V槽电压和TBA•ClO₄电解质条件下,成功构建了萘并呋喃衍生物。不同电子特性的芳基炔烃(41-46)及1-己炔等烷基炔烃(47)均能顺利反应。萘酚环(48-49)或醌(50)的修饰也可实现。非对称取代酚类能够合成功能化苯并呋喃(51-54)。这些成果说明了该平台作为非经典合成策略的强大潜力。通过精确调控光-电协同活化,实现了对多元杂环骨架的高效构建。
(Table 2,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总结:
作者开发了一种光激发电合成新范式,通过光/电化学活化的协同作用,实现了惰性分子的高效转化。光诱导产生的对醌甲基化物中间体不仅可通过电化学氧化,还能经三重态介导的氧化还原链式机制被激活,显著提升法拉第效率。这项研究通过融合光驱动反应性与电合成技术,不仅拓展了电化学合成的设计维度,更为惰性分子活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论文信息:
Photon-Primed Organic Electrosynthesis Enabled by Oxidation of Photon-Induced Intermediates
Ahhyeon Choi, Doyeon Kim, Daniel Yim, Jungjin Park, Arun Sharma*, Woojae Kim*, Hyungjun Kim*, Hyunwoo Kim*
J. Am. Chem. Soc. 2025
声明:本文仅用于学术文章转载分享,不做盈利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